北京時間10月10日,開拓者官方隊記Casey Holdahl在播客上回顧了楊瀚森的季前賽首秀,并做出了詳細的點評。由于Holdahl是開拓者官方的記者,所以他的內容相對比較權威和有參考性。具體內容如下——
楊瀚森在首秀中的表現,是我第一次覺得“他沒有超出預期”。要知道,之前的每一次亮相,他都超出了大家的期待:U19世錦賽、CBA聯賽、聯合試訓、開拓者隊的試訓、夏季聯賽,都遠超預期。而季前賽首秀,是他第一次他的表現沒有超出預期,但這很正?!吘顾?0歲,要學習語言,還要面對勇士隊這樣讓內線球員頭疼的對手。
你可能會說他“表現掙扎”,但我甚至不覺得是掙扎,他只是像一個20歲的新秀內線一樣,第一次體驗NBA比賽的節(jié)奏而已。全場他出場21分鐘,得到4分、4個籃板、1次助攻,最終六犯離場,而且其中四次犯規(guī)都發(fā)生在第四節(jié)。
至少在比賽還處于“主力輪換球員對抗”的階段,他的犯規(guī)控制得還不錯。而當比賽交給替補球員——那些雙向合同球員、為合同而戰(zhàn)的球員時,他的犯規(guī)開始增多。這又回到了之前提到的“身邊隊友對防守的影響”——當你身邊是懂防守的隊友時,你的防守會更輕松;但當身邊的隊友也在摸索時,你自己也會遇到困難,尤其是面對勇士隊這樣聰明的球隊。
顯然,勇士隊是想贏下這場比賽的,而且他們的替補陣容實力確實比開拓者隊的替補更強,這一點毋庸置疑。但我不認為勇士隊的首發(fā)陣容(至少這場的首發(fā))比開拓者隊的首發(fā)強,事實上,開拓者隊的首發(fā)明顯更出色。
另外,我覺得楊瀚森這場比賽看起來有些緊張,我想他自己可能也承認這一點。大通中心全場爆滿,有來自中國的很多球迷專程來看比賽,還有中國的很多媒體——他賽后的新聞發(fā)布會,除了我們這些常駐球隊的記者,至少還有10家國際媒體(主要是中國媒體)參加。這樣的場面,難免會讓人有壓力,而且對手也確實在全力沖擊他,所以他在場上顯得有些猶豫。
比賽節(jié)奏對他來說,可能不算大問題,但還需要時間適應。上賽季克林根剛開始打比賽時,也有過類似的情況——NBA的節(jié)奏、變向速度、內線球員的回防要求,這些都需要通過大量比賽來適應,需要不斷練習,慢慢找到在這種節(jié)奏下打球的感覺。
楊瀚森賽后也提到,他需要繼續(xù)提升體能,加強英語理解能力——他多次提到了英語的重要性。我認為,在NBA季前賽這樣的舞臺上,語言能力確實很關鍵,但還有一點需要考慮:當你的語言能力和場上溝通能力有限時,該如何適應NBA比賽?
也就是說,球隊和他都需要慢慢習慣這種情況——楊瀚森需要學會如何在“聽懂一部分指令、聽不懂另一部分”的情況下打球,球隊也需要找到應對方法,畢竟至少本賽季,語言問題可能都會存在。
不過有一個細節(jié)我覺得很棒:比盧普斯教練在場上專門指導楊瀚森,這一點真的很好。有好幾次,比盧普斯在邊線看到楊瀚森的失誤后,會很激動地指出來,他本身就是個很有激情的教練,但每次指導結束后,他都會肯定楊瀚森,比如和他擊掌,讓他知道“沒關系,我只是在幫你糾正問題,教你一些東西,我也是個好勝心很強的人,曾經在最高水平的賽場打過球”。
他的執(zhí)教方式很像球員,所以當他指出楊瀚森的失誤,告訴他該怎么做時,我相信楊瀚森能聽懂一部分,也有一部分聽不懂。但重要的是,指導結束后,教練會給予支持和鼓勵,讓他知道“我是你的教練,我關心你,希望你變好”。
印象特別深的是第三節(jié)的一次暫停,比盧普斯走到禁區(qū)附近的楊瀚森身邊,很認真地比劃著講解戰(zhàn)術。我坐在高層看臺上,聽不到他們在說什么,但能看到比盧普斯一直在比劃,然后楊瀚森的翻譯克里斯從通道里一路跑過來,開始為他們翻譯。
所以季前賽的意義,也包括讓球隊和楊瀚森一起摸索“他在場上時的溝通流程”——比如他犯錯后如何糾正,同時還要打好比賽。這不僅僅是技術和體能層面的問題,更涉及到“如何在語言溝通有困難的情況下,依舊能進步、能打好比賽”。這些都需要在訓練營期間慢慢解決。
勇士隊確實是很難對付的對手,雖然大家可能希望看到楊瀚森大殺四方,但我從未有過這樣的預期——甚至不指望他能打得特別輕松。我覺得他這場比賽看起來有些不自在,這也是第一次我看到他在場上有這種感覺,畢竟他面對的是勇士隊。而且他賽后也提到,當被問及“看到對面的庫里、追夢和霍福德時是什么感受”,他說“感覺就像在玩2K游戲一樣”。
對楊瀚森這樣從CBA走出來的球員來說,這種“NBA時刻”難免會讓他有些恍惚——或許不是“追星”的感覺,但會有一種“兩年前我還在山東隊打球,現在卻在NBA賽場”的不真實感。要知道,如果你是從大學聯賽打出來的,可能更早接觸到這種高水平環(huán)境,而CBA相對來說更封閉一些;如果是從歐洲聯賽過來,那里的比賽競爭更激烈、開放性更強,能和不同國家的球隊交手,還有歐冠這樣的舞臺,適應起來會更容易。
CBA的封閉性較強,球員可能沒那么多機會接觸不同風格的打法、不同類型的球員,以及這樣的比賽氛圍,所以楊瀚森需要時間適應這些。但我在這場比賽中看到的一切,都沒有讓我感到擔心,他只是表現得像一個來自中國的新秀內線而已,這就是我對他這場比賽的評價。
不過有一點值得一提:他的正負值是-1,出場21分鐘能有這樣的正負值,其實已經不錯了。顯然,單場正負值不能說明太多問題,但至少能看出,他在場上時,球隊并沒有被對手徹底壓制。他只是在慢慢適應,可能因為緊張,失誤比平時多了一些。
另外,我有點希望第四節(jié)球隊能多圍繞他打一些戰(zhàn)術——既然已經把比賽交給替補了,或許可以多看看他的表現。要知道,楊瀚森最突出的優(yōu)勢之一就是他的傳球決策能力、為隊友創(chuàng)造機會的能力和球場視野。我本希望在比賽無關勝負的第四節(jié),能多看到一些他組織進攻的畫面,比如為切入的隊友傳球之類的。
一方面,我能理解球隊為什么不這么做——因為這可能不是他們本賽季計劃中的進攻風格。比盧普斯教練之前被問到“是否認為楊瀚森本賽季能承擔一部分組織任務”時,也表示“不太可能”,因為球隊希望第二、第三陣容的進攻風格能和第一陣容保持一致。如果第一陣容不主打“內線高位策應、組織進攻、為隊友創(chuàng)造機會”的戰(zhàn)術,那么第三陣容也不會這么打。
所以我能理解球隊的安排,但看看數據你會發(fā)現:楊瀚森第四節(jié)只出手1次,而其他隊友基本都比他多。我還是希望第四節(jié)能給他多一些出手機會,多設計一些讓他組織進攻的戰(zhàn)術。
另外,第四節(jié)開拓者隊丟了51分,替補陣容的表現本就不算好,所以即便圍繞楊瀚森打戰(zhàn)術,也不會有太大影響。但比盧普斯教練是個好勝心很強的人,他不會因為是第四節(jié)就放松,不會說“反正比賽無關緊要,試試新戰(zhàn)術”——他就是想贏下這場比賽。而且那場比賽最終分差很小,所以比賽到最后其實還很膠著,我猜比盧普斯當時滿腦子都是贏球,所以沒太多精力去嘗試新戰(zhàn)術。